家庭沟通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包括:
讨好型沟通方式
特点:这一类型的沟通者常常自我贬抑、自我乞怜和让步,总是感到抱歉且不断试图取悦他人,尤其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在语言上,常用“这都是我的错;没有你,我活着没什么意思;我只是想让你高兴等等”。
影响:讨好型沟通方式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怜悯,但可能导致自身价值感低,过度依赖他人,以及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指责型沟通方式
特点:这一类型的沟通者常常忽略他人,支配、批评和攻击他人,经常挑剔别人的错误。他们可能并不是恶人,但这张刀子嘴总让他人感到难受。
影响:指责型沟通方式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破坏信任,增加冲突,并可能使孩子学会推卸责任和贬低他人。
超理智型沟通方式
特点:这一类型的沟通者常常采取如同电脑般的冷静与冷酷立场,并不在乎自己与对方的感受,随时保持理性,以避免自己情绪化。他们像一台电脑在运作,只处理信息不处理感受。
影响:超理智型沟通方式可能导致缺乏人情味,过于客观和压抑自我感觉,使人显得古板、有强迫症和固步自封。
打岔型沟通方式
特点:这一类型的沟通者常常做一些事情使自己和他人分心,表现出一副看起来和任何事都无关的样子,从而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打岔有两种形式:积极打岔(参与沟通但没有重点,总岔开话题)和消极打岔(逃避,直接离开或沉默不语)。
影响:打岔型沟通方式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影响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对应的行为问题。
一致型沟通方式
特点:这一类型的沟通者重视他人、情境和自我,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尊重他人,注重他人感受,愿意聆听别人,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认可环境的压力,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呈现出放松、精神抖擞,乐观冷静,开朗自信的状态。
影响:一致型沟通方式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问题的解决,并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这些沟通类型在家庭中的表现可能会因家庭成员的性格、情绪状态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了解和识别这些沟通类型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建议家庭成员在沟通过程中,尽量采用一致型沟通方式,以建立更健康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