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碎双腔龙之所以被称为“易碎”,主要是因为它的化石本身非常易碎。这种易碎性可能是由几个因素造成的:
地质条件:
保有易碎双腔龙化石的石矿是严重侵蚀的泥岩,这种泥岩使得化石容易被粉碎,形成小型和不规则的碎片。
保存技术:
在易碎双腔龙化石被挖掘出来的那个时代,并没有现代使骨头硬化及保存化石的相关技术,这进一步加剧了化石的易碎性。
化石战争:
19世纪是化石学术造假普遍严重的时代,被称为“化石战争”。在这个时期,很多关于恐龙化石的描述可能存在夸大其词的情况,这也使得易碎双腔龙化石的真实性和大小受到了质疑。
化石丢失:
有关易碎双腔龙的某些化石在科普描绘后可能已经被粉碎,因此现有的科普资料中可能只有单一视图的插图,而不是多个视图。
尽管易碎双腔龙的化石易碎,但科学界普遍认为易碎双腔龙确实存在,并且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在1877年,易碎双腔龙化石首次被挖掘,其名称源自古希腊文“fragillimus”,意指“非常易碎”,特别是指其神经弓的椎板非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