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奴(jiā nú)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封建时代属于个人的下人,即私家的奴仆。在封建社会中,家奴通常签下卖身契,成为主人的私有财产,没有人生自由,可以被买卖,其一切权力都掌握在主人手中。
历史背景
古代文献中的记载:
《汉书·高帝纪下》中记载,有人自髡钳为王家奴,即成为王家的奴隶。
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提到,方腊破钱塘时,有服金带者为朱勔家奴,即朱勔家的奴隶。
文学中的使用:
《三国演义》中,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讽刺他反复无常,不忠不义,认贼做父。
现代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家奴一词通常用于比喻那些完全服从于权力、没有自我意识、甚至不惜背叛自己原则的人。
示例用法
作为名词,表示属于人物关系词,如:
“方腊破钱塘时,朔日,太守客次有服金带者数十人,皆朱勔家奴也。”
作为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人或某行为过于顺从,如:
“在公司里,他成了老板的家奴,不敢有丝毫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