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这个名称来源于其成员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在淮北方言中,“捻”的意思是“一股一伙”,指的是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捻军起初是由一些游民和农民组成,他们捏纸并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作民间驱邪的活动,以此来敛财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随着时间的发展,捻军逐渐演变成一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抗清武装力量。
捻军的活动时间是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15年,并且分为两个阶段。捻军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形成了呼应。
捻军在其存在期间,与清政府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并最终被清政府定性为捻匪。尽管捻军的活动带有宗教色彩,但它并不崇尚某一神主,也没有固定的宗教组织和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