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联系不紧密,资本相较于国有经济或买办资产阶级势力较弱的一类企业家团体。这一概念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由土地所有者、商人、行政官员、手工作坊主等转化而来的中等资产阶级。
关键特点:
经济发展与外资联系较少:与买办资产阶级或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相对较弱。
社会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既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矛盾,又有联系,经济和政治上较为软弱,具有两面性。
社会革命动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动力之一,但通常不能成为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
组成:民族资产阶级由多种社会阶层转化而来,包括土地所有者、商人、行政官员等。
发展起源:
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部分有钱人或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投资近代企业。
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产生。
地位与影响:
社会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规模介于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之间。
革命动力:虽然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但由于其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通常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其社会进步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中创造出来的,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