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无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
一般情况下,不违法,也不构成犯罪,但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例如,张三在路上看到李四被车撞了,张三原本可以打电话叫救护车的,但是觉得跟自己无关,李四因没有及时得到救助身亡了,这种情况下,李四不构成犯罪,但在道德上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
如果行为人具有法律或职业道德上的救助义务,并且有能力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却不采取措施,导致他人死亡,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例如,张三叫李四出去喝酒,李四喝大酒了,突发心脏病,张三害怕,自己走了,导致李四身亡,这种情况下,张三有能力阻止李四身亡的事件发生,而不作为,涉嫌故意杀人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基于特定关系的救助义务
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夫妻之间、医生对患者等,如果一方有能力救助而故意不救助,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犯罪,如遗弃罪、故意杀人罪等。
先行行为引起的救助义务
如果一个人的先前行为导致他人陷入危险境地,那么他就产生了救助的义务。例如,某人将他人推入河中,然后故意不救助,导致对方溺亡,这将构成故意杀人罪。
职业或职务要求的救助义务
警察、消防员、医生等特定职业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他人危难,有立即救助的义务,如果他们有能力救助而故意不救助,可能构成渎职犯罪。
紧急避险与救助义务的冲突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救助行为可能给救助者带来重大危险,法律通常不会强制要求救助,但这也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综上所述, 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主要取决于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及其是否具有法定或职业道德上的救助义务,以及是否有能力救助而不作为导致他人死亡。在大多数情况下,见死不救只是道德谴责的对象,不属于刑法评价的范畴;但在特定情况下,见死不救也会成为刑法评价的对象,行为人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