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霜”是指在寒冷季节中,由于气温降到足够低,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冰晶,形成霜花,并落在地面上的自然现象。具体来说,当入秋以后,地面温度降低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直接凝结成六角形的霜花,这个过程被称为“降霜”或“下霜”。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变冷,开始出现初霜。这个节气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在霜降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持续下降,昼夜温差变大,这是全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之一。早晚温度较低,而中午则相对温暖,秋燥现象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霜降节气并不一定意味着每天都会出现霜冻天气,而是表示气温骤降和昼夜温差加大。实际上,霜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地面水蒸气在低温条件下直接凝结而成的冰晶。
总结来说,降霜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示天气寒冷到足以使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并降落到地面,而霜降节气则是一个气候标志,意味着秋季即将结束,冬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