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约公元150年至154年—约公元215至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尊称为 医圣,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张仲景因崇敬扁鹊而对医学心生向往,曾师从张伯祖。他厌恶官场,同情饱受疫病折磨的百姓,为行医游历各地,仔细研究伤寒病症,并博览群书。经过几十年的收集整理和钻研,他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成为后世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后世把施医治病的地方称为“堂”即由此而来。
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后,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专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张仲景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
综上所述,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成就和深邃的医学思想,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的医学贡献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医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