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 千百年来的积淀,包含了物态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种形态。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各项文明成就的结果,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化财富之一。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超个人性、多样性、相对性,以及渗透性和融合性等特征。因此,我们在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时,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既要批判那些糟粕如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闭关锁国、皇权制度等,也要学习和弘扬那些精华的部分,如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
传统文化还承载着一定的思想理念,如阴阳哲学、太极八卦学说、《易经》、《诗经》、《五经》、中医学、儒家学说等,这些观念、思想和信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真诚、深远的文化内涵,具备了深远的历史价值。
当前,传统文化开始从封闭式、形式化转向开放式、实践化,并介入社会主流生活,增强传统文化的实践性、生活化和传播力。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法律,如《文化保护法》,以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机制,对抗文化的破坏,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全民族的福祉。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中改造和吸收传统,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时代,为时代服务。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和搬用,也不能简单否定和排斥。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民族身份的标志。在日益污染的工业化时代,在功利至上的商品社会,传统文化是“精神的氧气”,是“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