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被称为大武汉,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地位
武汉在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
政治因素
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抗战一周年宣传大纲》,提出“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使“大武汉”的名字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
武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
地理位置
武汉地处中国内陆中心位置,隔江相望的英雄老三镇(武昌、汉阳、汉口)组合成的武汉,实力强大。
武汉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地位显赫。
经济发展
清朝晚期,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在武汉办学堂、开兵工厂、修铁路、筑大堤,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被誉为“仅次于上海的大都会”。
武汉的商业和贸易也非常发达,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
城市规模
武汉由武昌、汉阳和汉口三座城市组合而成,尽管地域面积不大,但城区面积广泛,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比较均衡,属于城区,这在全国城市中比较少见。
社会影响力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设想将武汉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的东方芝加哥,显示了武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武汉被称为大武汉,是因为它在历史、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