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这节数学课,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生活实例的应用
课堂中引用了学生熟悉的实例,如课桌、铅笔、橡皮和订书钉等,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生生成与互动
教师注重学生的生成性学习,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测量结果,并鼓励学生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通过吸管等教具让学生在手指间比划,让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来理解一厘米的长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数学与现实的结合
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问题出发,如量桌子的长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课堂活动设计有层次感,从识别厘米长度到实际测量,再到画线段,逐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测量技能。
知识衔接与实践操作
导入环节将新旧知识紧密衔接,突出了引导的作用,实践操作步骤清晰,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
综上所述,这节课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和测量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