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是确保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处理施工缝的一些关键步骤和要求:
确定施工缝位置
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预留施工缝位置。
表面处理
在混凝土初凝后,对施工缝位置进行表面凿毛,深度约20到30毫米。
清除施工缝表面的杂物,如松散砂石、水泥薄膜、油污和锈迹。
用水冲洗干净,确保表面无渣、无尘,并保持湿润。
铺设砂浆
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在施工缝表面铺设一层1到1.5厘米厚的水泥砂浆,水平施工缝可铺设2到3厘米。
钢筋处理
确保施工缝附近的钢筋不受松动和损坏,清除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
浇筑新混凝土
确保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小于1.2N/mm2才允许继续浇筑。
从施工缝处开始浇筑时,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并加强施工缝接缝的捣实工作。
特殊处理
对于梁、板等体积较大的施工缝,可添加粗骨料或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新旧界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对于高度大于2米的墙体,宜使用串筒或振动溜管下料。
防水措施
施工缝的迎水面应采取外贴防水止水带、外涂抹防水涂料和砂浆等措施。
养护
浇筑完成后,对新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养护,确保其正常硬化和达到设计强度。
以上步骤和要求应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适当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施工缝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因此务必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