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我是谁”是一个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自信心,并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下是有关“我是谁”的一些要点:
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
外在形象包括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
内在素质涉及智力、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
自我评价与改进
学生应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如何改进。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
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自信心。
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和沟通。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有趣的自我介绍游戏,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课堂。
新课导入:介绍课程主题,让学生了解课程目的和意义。
讨论自己的外在形象,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性格特点和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评价与自我改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辅导目的
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辅导方式
听故事。
讨论。
填句游戏。
角色扮演。
心理健康讲座
探讨“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深刻含义,特别是在青春期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
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自己会影响心理健康,避免自负、自卑等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通过这些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这对于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