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名词,其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狭义上的太岁
天干叫岁君,地支叫太岁。太岁即岁星、木星的神格。木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五颗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11.86年。由于木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上的年份相对应,古人将天赤道带均匀地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取一个名称,这便是十二次。每年运行一次,因此木星也被称为岁星。
广义上的太岁
广义上流传的太岁,一般是指天干和地支的组合。例如,甲辰年的太岁就是甲和辰。太岁被认为是年神,掌管人间一年的吉凶祸福,有“年中天子”之称。每年立春之日,是各位太岁神交接班的时刻,因此新的一年好不好,立春是分界线。
此外,太岁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多种记载和传说:
在《山海经》中,太岁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的生物,称为“视肉”、“聚肉”或“肉芝”,被认为具有再生能力,是古代帝王所钟爱的美食。
太岁也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滋补品,具有多种神奇的功效,如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击癌症等。
在古代星象学中,太岁代表着年份的主宰,每个年份都对应着太岁。太岁在四柱中被称为“君”,统摄众神,不可冒犯,否则会招致祸患。
综上所述,太岁既是一个天文学上的概念,代表着木星的运行周期和年份的更替,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的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