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之若鹜”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相趋附、前往。其中,“趋”是快走的意思,“鹜”是野鸭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明史·萧如薰传》,原文是“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意思是说萧如薰擅长作诗,读书人争相趋附于他,因此他家宾客常满。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用来形容人们竞相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或者用来比喻很多人盲目跟从,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例如,在《孽海花》中,京外的官员们竞相巴结高道士,就是“趋之若鹜”的典型案例。
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它的贬义色彩,避免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