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修撰时间长达一百多年,这在中国古代史书中是非常罕见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社会矛盾
清朝前期,社会矛盾较大,统治者需要应对内部统一与民族矛盾,无暇顾及修史工作。
清军入关后,面对南方多个明朝宗室建立的小朝廷,以及多次的武力征伐,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统一之路并不平坦。
人才抵抗
清朝统一过程中,南方士子群体多不与清廷合作,修史需要人才,南方文学人才济济,他们的不合作使得修史工作困难重重。
文化敏感性
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对中华文化仰慕但并非精通,因此在修前朝史时,既不能太坏也不能太好,以免引起汉人的不满或怀念旧朝。
政治需要
修史是后朝对前朝进行定论的一种方式,用以凸显新政权的合法性。
清朝的统治者为少数民族,因此在修史时可能会对明朝进行一定程度的抹黑,以凸显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档案与史料问题
修订《明史》主要依赖明朝留下的档案,而这些档案可能并不完整且杂乱无章。
清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修史过程中可能有所影响,尤其是对明朝与清朝早期关系的描述,可能经过修改以符合清朝的利益。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明史》的修撰经历了长时间的增删修改,最终才得到满清统治者的认可,并成为流传至今的版本。这一过程体现了修史工作的复杂性和清朝统治者在处理历史问题时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