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侯是中国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并一直延续到南朝陈时期。在秦朝,列侯(当时称为彻侯)是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级别。西汉时期,为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彻侯被改名为通侯,或称为列侯。列侯的食邑数量不等,从数百户到万户不等,都是县侯级别。到了东汉时期,还出现了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等爵位。
三国以后至南朝陈,列侯的具体定义有所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列侯是对受封诸侯的泛称,包括亭侯至王公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列侯是县侯、乡侯、亭侯的统称,位于五等爵之下。隋朝之后,乡侯和亭侯的爵位消亡,但“列侯”一词仍被用于泛指封侯者。
列侯作为爵位,拥有封地和食邑,地位相当高,仅次于国君,在秦国仅次于国君,因此受封者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