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根据民间传统和习俗,有一些忌讳,主要包括:
忌游泳:
端午节被认为是“毒月”,特别是五月初五这一天,被认为“溺死鬼”最凶,因此避免游泳,特别是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
儿童香包忌丢失:
北方地区有给儿童佩戴香包的习俗,传说丢失香包会带来大灾,所以端午节后要将香包扔进水里。
忌恶日:
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五月初五为“重五”,这天被认为不吉利,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躲藏。
避五毒:
五月被认为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的时候,因此会有贴五毒图、用针刺五毒等习俗以驱邪。
严禁房事:
古人认为五月是九毒月,端午为九毒首日,因此禁止同房,认为会中邪毒伤身体。
忌吃娘家粽子:
有说法认为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不能在娘家吃粽子,否则会给娘家带来晦气。
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是祭祀先人、纪念忠诚和爱国情怀的日子,因此不宜举办如结婚、开业等喜庆活动。
忌不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是驱邪避害的传统,不挂被认为会让家中充满蚊虫和细菌。
忌毒日咒骂:
端午节是驱邪避害的日子,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说脏话或咒骂他人。
这些忌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和身体健康的敬畏,以及希望通过传统习俗来避免不幸和灾难。虽然这些忌讳在现代社会可能已不如以前那么严格,但它们仍然是端午节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