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封建中国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的确定通常遵循以下规则:
开国皇帝:
一般称太祖或高祖,如明太祖朱元璋、隋高祖杨坚。
继承并发扬光大的皇帝:
一般称世祖、成祖、圣祖,如清世祖福临、明成祖朱棣、清圣祖玄烨。
复兴国家但只能建立割据政权的皇帝:
一般称烈祖,如南唐烈祖李昪、蜀汉烈祖刘备。
将国家发扬光大,带向兴盛的皇帝:
一般称太宗,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
继承先帝政策并发扬光大的皇帝:
一般称世宗、代宗,如汉世宗刘彻、明代宗朱祁钰。
仁爱孝顺、性格宽厚仁慈的皇帝:
一般称仁宗、孝宗、睿宗,如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
有中兴雄心但最终未成功的皇帝:
一般称肃宗,如唐肃宗李亨、晋肃宗司马绍。
守成之君,无功无过的皇帝:
一般称哲宗、兴宗、成宗、显宗,如辽兴宗耶律宗真、宋哲宗赵煦。
有功有过,对王朝兴盛或中兴有重大贡献但也为王朝衰败埋下伏笔的皇帝:
一般称宪宗、宣宗、景宗,如明宣宗朱瞻基、唐宪宗李纯。
喜好道教或空而不切实际的皇帝:
一般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如宋理宗赵昀、辽道宗耶律洪基。
庙号由皇帝死后继任者和大臣共同决定,通常在皇帝驾崩后入太庙祭祀前选定。有些庙号可能会被后代皇帝更改或移除,例如嘉靖皇帝将朱棣的庙号从明太宗改为明成祖。
需要注意的是,庙号开始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而且最初都是褒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庙号的使用变得泛滥,也可能包含一定的褒贬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