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全称“愤怒青年”,是指 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思想、言论和行动的青年。他们通常年轻,二三十岁,接触互联网较多,尤其是学生群体,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愤青一词最早在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出现,特指那些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记述了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此后该词被简称为“愤青”。
愤青的形成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愤青群体最初在网络BBS上表达激进意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一群体逐渐扩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从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现在,愤青不仅限于网络表达,还走向街头,通过实际行动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愤青群体的观点和行动有时可能过于偏激,容易引发社会争议和负面效应。因此,在理解和评价愤青现象时,应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