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亭》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传统剧目,讲述了张元秀夫妇因捡拾弃婴张继保而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故事。以下是该故事的主要内容:
捡拾弃婴
张元秀夫妇年过六旬无子,在元宵节看灯回来的路上,捡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取名继保。婴儿身上有一封血书和一支金钗,表明其母亲是汉中府薛荣的侧室周桂英,因遭正室妒忌而将孩子抛弃。
养育之恩
张元秀夫妇含辛茹苦将继保抚养成人,供他读书。继保十三岁时,因受同窗讥讽,离家出走,张元秀夫妇急追至清风亭,恰遇周桂英寻子,母子相认。周桂英将继保带走,并改名为薛藻,发奋苦读,最终高中状元。
忘恩负义
张继保考中状元后,衣锦还乡,路过清风亭时,张元秀夫妇前往相认。然而,张继保忘恩负义,拒绝相认,甚至将养父母视为乞丐,只给了二百铜钱。张元秀之妻因思念继保而双目失明,夫妻二人在清风亭双双碰死。
天谴
张继保的忘恩负义行为激怒了天庭,玉帝降旨,派雷公将其击死在清风亭上,以此惩罚他的不孝和忘恩负义。
《清风亭》通过这一系列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古代人民的道德观,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剧中张元秀夫妇的善良和继保的忘恩负义形成鲜明对比,剧作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