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所以被称为“语文”,是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语言和文化的元素。具体来说:
定义
“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
它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历史背景
在解放前,“语文”一词虽已常用,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后,新学堂开始使用“国文”一词,传授古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小学改设“国语”,教材具有口语特点。
19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教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建议将“国语”和“国文”合为“语文”,这一建议被采纳,并推广至全国。
学科内容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以及文化知识。
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学科意义
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它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语文”这个名称反映了其作为一门结合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的综合学科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