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是农历(阴阳历)中为了调整月份与回归年(太阳年)之间的差异而设置的一种月份。以下是闰月确定的主要规则:
朔望月周期:
农历以月相变化一个周期为一个朔望月,大约29.5天。
二十四节气:
农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其中每个节气大约15天。
中气:
在农历中,每个月份应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中气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
置闰规则:
通常每19年中有7个闰年,置闰的月份取决于节气和中气的分布。
天文观测:
古代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闰月,现代则依靠精确的天文计算和历法制定。
历史演变:
闰月的设置在历史上有过变化和调整,不同朝代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闰月算法:
以月相定日序,以中气定月序。如果某个月份没有中气,则在该月之后插入一个月,形成闰月。
十九年七闰法:
平均每隔两三年安排一个闰月,19个回归年中设置7个闰月。
闰月名称:
闰月不会被称为十三月,而是出现在哪个月份之后,就称之为“闰几月”。
年长:
有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包含13个月,年长约为384天;没有闰月的年份年长约为354天或355天。
通过这些规则,农历能够保持与回归年的相对一致性,确保季节和农事活动的正确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