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师”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多用于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使诗文增色,而被称为老师。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史补》,具体典故有如下几个例子:
郑谷改诗
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范仲淹称李泰伯
宋朝文学家范仲淹,非常敬仰东汉名士严子陵,于是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原文中有这样几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一天,范仲淹把此文给朋友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认为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更好。从意义而言,“德”义狭窄,“风”义广泛;从音韵而言,“德”字短促低沉,“风”字远达响亮。范仲淹反复对比吟诵,觉得“先生之风”意味更为深远,更能表达出对严子陵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遂称李泰伯为“一字师”。
李相误读《春秋》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的”。“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李相一听,说:“不对。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综上所述,“一字师”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从而使其诗文更加完美的人。这个成语体现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以及虚心学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