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边防通信和报警系统,具体含义如下:
定义:
烽燧由“烽”和“燧”两个字组成,其中“烽”指的是在白天燃放的烟雾信号,“燧”指的是在夜间点燃的火光信号。
功能:
当边疆有警情时,守卫会点燃烽火或火光,以此将警情传递到相邻的烽火台,进而传递到更远的军事中枢部门。
历史背景:
烽火传递系统可以追溯到商朝,周朝时已有规定,天子举烽火,诸侯必须立即带兵前往救援。
设置和使用:
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高山或瞭望台上,以便远距离传递警报。
烽火台之间相距大约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设置。
烽燧不仅用于传递军情,还为来往使节提供安全保护和补给服务。
演变:
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明代称作烟墩或墩台。
烽燧系统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军队及时发现敌人动向并迅速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