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学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犬科貉属。以下是关于貉的一些基本信息:
外形特征:貉体型短而肥壮,介于浣熊和狗之间,小于犬和狐。它的体色通常是乌棕,吻部白色,四肢短呈黑色,尾巴粗短蓬松。
生活习性:貉是夜行性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沿着河岸、湖边或海边觅食。它善于爬树,并且是杂食性动物,食谱包括小动物(如啮齿类、小鸟、鸟卵、鱼、蛙、蛇、昆虫等)以及植物性食物(如浆果、真菌、根茎、种子、谷物等)。
栖息环境:貉通常栖息在阔叶林中开阔、接近水源的地方,或是开阔草甸、茂密灌丛带和芦苇地。它们也常利用其他动物的弃洞作为巢穴。
保护状况:貉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并且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经济价值:貉的皮毛具有经济价值,是制作裘皮大衣等保暖物品的优质原料。
地理分布:貉原产于俄罗斯和亚洲的朝鲜、日本、中国、蒙古等国,并且曾被引入欧洲北部和东部。
繁殖与育幼:貉的繁殖期一般在春季,妊娠期约为54至65天,每胎产仔6至7只。幼崽出生时体重约120至127克,约50至60日龄断乳。
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时间点的资料,以提供关于貉的全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