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一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鲁国史官的记录
鲁国史官将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进行简要概括,并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
孔子的整理与修订
孔子对鲁国史书《春秋》进行了精心的整理与修订,使之成为儒家经典之一。由于孔子修订后的《春秋》影响极大,后世便以“春秋”作为这一时期的代称。
历史时期的代称
由于《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这一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简称“春秋”。
农耕民族的文化重视
先秦时期常把春、秋当作一年,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因此史官记录的重大事件也称为“春秋”,反映了农耕民族对季节的重视。
史官制度的记录方式
东周早期,一年中只分春秋二时,尚未出现四季之说,因此所记载的“春秋”代指的时间就是一整年,而不是今天的春和秋两个季节。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得出“春秋”一词的由来主要是由于鲁国史官的记录方式、孔子的整理与修订、以及这一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