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和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的分界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时间划分
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由周武王姬发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
社会政治变化
西周:是礼治社会,周王室通过分封制来巩固统治,诸侯国对周王室有纳贡和效忠的义务。
东周: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三家分晋”等事件,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国开始争霸。
都城变迁
西周:定都镐京。
东周:都城迁至洛邑。
文化历史影响
西周:文化相对鼎盛,有《尚书》、《诗经》等历史典籍。
东周:文化更为繁荣,产生了《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
结束标志
西周:以周幽王被犬戎所杀,镐京陷落为标志结束。
东周:以秦国于公元前256年灭周为终点。
因此,西周与东周的分界主要是基于时间、都城位置、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历史的发展。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中春秋时期以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命名,战国时期则由《战国策》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