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照人的原理是通过镜面的反光。铜镜有两面,一面磨光发亮,可以照出人的基本模样,这面在唐宋之前通常由专人举着,因为照镜子的人地位较高;另一面铸刻花纹,一般用于装饰。在唐宋以后,由于镜子开始在平民中使用,人们需要自己拿着镜子,因此出现了带手柄的铜镜。
为了让铜镜能够清晰地照出人的影像,需要经过磨镜的工艺。磨镜的过程包括:
磨光:
将铜镜的一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便能够反射出清晰的人影。这通常通过用毛毡蘸取玄锡粉末,然后在镜面上面反复摩擦来实现。这个过程在古代被称作“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
使用反光材料:
有些铜镜在成型后,会在表面加涂反光材料,以增强其反光能力。例如,宋代的铜镜在第一次开光时就加涂了反光材料,并且之后需要时常打磨保养。
特殊形状:
古代的铜镜还有凸面和凹面两种形状。凸面镜可以照人,而凹面镜则能聚光引火,这种功能在古代甚至被视作“打火机”。
通过以上步骤和工艺,铜镜就能够清晰地照出人的影像,不仅用于日常的梳妆打扮,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