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是一个来自藏传佛教的概念,指的是 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在藏传佛教中,伏藏不仅包括物质性的物品,如经书、佛像、法器等,还包括心灵性的内容,如修行者的悟性、禅定中的境界等。
伏藏的起源与古代高僧大德有关。这些大师在特殊时期,为了确保佛法的传承和未来弟子的福运,会将重要的宗教文本、物品或教义藏匿起来。这些被隐藏的物品或教义被称为“伏藏”,而发掘这些伏藏的过程则称为“掘藏”。掘藏师是指那些能够发掘伏藏的修行者。
伏藏大致分为两类:
物质性的伏藏:
包括经书、佛像、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
心灵性的伏藏:
指修行者从自己的悟性思想中直接得到的教法,这些教法并非通过标记符号从地下发现,而是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称为“识藏”或“心间伏藏”。
识藏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
伏藏不仅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深具洞察和远见的宗教实践。通过伏藏,古代高僧大德们确保了佛法的传承,并为后世弟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