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本礼仪包括:
行走之礼
行走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如古代常行的“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礼敬。
行走时还要遵守“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见面之礼
见到不同身份的人要有不同的问候方式,如对长辈要主动问候,用词礼貌。
见面时可以使用微笑点头示意或挥手打招呼,对特别尊敬的人可以行抱拳礼(男左女右)。
入坐之礼
在传统社会中,坐席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餐桌礼仪
用餐时要等待长辈先动手,不要抢先。
吃饭时不讲话,避免发出声响。
使用筷子时,不可直插米饭,也不可用筷子翻找菜肴。
吃完饭应向同桌的人致谢。
孝敬长辈
对长辈要表现出尊重、爱护和服从,如在家听从父母教诲,外出告知去处,吃饭时先请长辈入座等。
礼貌待人
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在接收物品或帮助时表达感激之情。
学习礼仪
尊敬师长,上课专心听讲,提问举手示意,作业按时完成。
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发生争执时要学会宽容和调解。
传统节日礼仪
如春节给长辈拜年,使用吉祥话语祝福;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清明节扫墓祭祖等。
其他礼仪
包括仪表之礼、言谈之礼、待人接物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观赏之礼等。
守时
遵守约定的时间,不要迟到,尤其是在社交场合。
礼尚往来
在社交场合中,应遵循轮流坐庄的原则,谁喊吃饭谁买单,或在谁的地盘上谁买单。
守纪律
在餐桌上,别人端杯你端杯,别人干了你扭捏两下再装作不会喝酒慢慢干了,别人夹菜你夹菜,别人站起来你就站起来。
这些礼仪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准法律”作用,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但核心精神——尊重、谦逊和礼貌——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