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下一共分为 十五个州。其中,曹魏涉及了十二个州,蜀汉和东吴则分别占据部分州。具体州名如下:
司州 (司隶校尉部):包括河南尹、河内郡、弘农郡、河东郡、平阳郡等,辖区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豫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等。
兖州:
辖区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金乡西北、河南东部等。
徐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等。
青州:
辖区相当于今天的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凉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等。
并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冀州:
辖区相当于今天的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等。
幽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等。
扬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荆州:
辖区包括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所在襄阳,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一带。
益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
交州:
辖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等。
雍州:
辖区相当于今天的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是曹魏为抵抗蜀汉北伐从新在凉州分化出的一部分。
此外,三国时期还一度存在过九州的说法,但这是指荆州、兖州、雍州、青州、冀州、徐州、豫州、扬州、梁州这九个州。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天下共分为十五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