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黄是 古代汉族妇女脸部的一种额饰,也称为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它主要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然后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根据所贴部位及饰物质、色状的不同,花黄又有多种名目,如“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胜”、“罗胜”、“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
花黄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使得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美女篇》中就有“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述,就是指额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也有“对镜贴花黄”的句子。到了唐朝,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的诗句“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等。
花黄不仅用于额间的装饰,也有将黄色花粉制成粉料用于面妆的做法,这种粉料也被称为“花黄”或“额花”。由于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未婚女子,因此“黄花闺女”一词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