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否可教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但多数哲学家和教育家认为美德是可以教授的。以下是一些支持美德可教性的观点:
苏格拉底的观点
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虽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认识自己,发现真理。个人认识自己需要通过外界(或后天)即教师的教育努力,才能帮助他消除一切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他心中沉睡的正确意识,从而获得真理。从这个角度出发,美德即是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对先天禀赋的认识,美德是可教的。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
美德被视为一种知识,而知识是可以教授的。美德要可教,美德就必须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东西,而只有知识才是真正可获得的东西,它一旦拥有就不再失去,是高度知行合一的。
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教导、榜样的影响、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努力以及社会的检验,美德是可以被教授的。这种教育过程有助于个体在混乱恶性的环境下选择善的行为,并在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通过耳濡目染自然选择良好的对待世界的方式。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虽然个体天生带有一些道德潜能,但这些潜能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和发挥。如果心性有先天美德,那么美德在根本上是不可教的。但在西方古典语境中,柏拉图认为只有教授灵魂中的血气部分正当地支持理性,美德才成为可教的。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结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教授的。尽管存在关于个体先天品质差异的争议,但美德的可教性在多数哲学体系中得到了肯定。因此,美德是可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