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具体是在《论语·述而》一章中,孔子提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里的“中庸”指的是一种道德准则和思想方法,即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
《中庸》一书本身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四书”之一,它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被抽出成为独立的书籍。《礼记》原名《小戴礼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的佚名儒家著作合编而成。关于《中庸》的作者,传统观点认为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共同杂述而成。
《中庸》强调的是适度、平衡和恰当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是“无过、不及”,即避免走向极端。书中提倡的“至诚”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了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综上所述,中庸这一概念和思想方法源自儒家经典,具体出处包括《论语》和《礼记》,并由孔子及其后裔子思等人发展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