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其来历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
星宿说法:
古人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并将周天等分为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对应了特定的生肖。
岁星说法:
木星的运行周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根据木星的位置确定年度支序,从而形成了与生肖相关的说法。
图腾说法:
在原始社会,先民常用某种动物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这些动物分为“六畜”和“六兽”,后来演变成十二生肖。
民俗说法:
相传玉帝为了给人间定下时间,选拔了十二种动物作为属相,动物们为了争夺“生肖王”的位置而展开了一场比赛。
神话传说:
玉皇大帝选出12种动物作为代表,并定下时间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到天宫竞选,动物们按到达的先后顺序排列。
与古代时辰制度相关:
每个时辰对应一种动物,表示不同的时间阶段和活动特点。
动物崇拜:
古代中原地区使用“干支纪年法”,而西北游牧民族以动物来纪年,两种纪年法相互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十二生肖。
其他说法:
包括黄帝选拔12种动物在天上值班、12生肖可能从天竺引进、28个星宿分布周天等。
尽管关于十二生肖的确切起源尚无定论,但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具有丰富寓意和象征意义的传统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