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是唐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寒门家庭,但自幼聪明好学,刻苦努力。魏征以直言敢谏、才学出众、公私分明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古良相”的代表。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高超的才能,而且在文化和史籍整理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发挥了重要作用,辅佐唐太宗创建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成为一代名臣。他敢于为国家利益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出谋划策,以直谏敢言著称,能毫无畏惧地向唐太宗提出谏言,不顾个人的身家利害。他的思想与他的为人、为政一样,始终贯穿着正直、正派和正道,不以狡诈用事,不以权术害人,不以诡计利己,更不以阴谋误国。
魏征的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和《魏郑公谏录》两本书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怕得罪皇帝和权贵,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在唐太宗时期,魏征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魏征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在法律实践中,他主张执法时“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而决不可“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
综上所述,魏征是一位正直、正派、正道的大臣,他具有杰出的才干和胆略,敢于直言进谏,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