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齐名,属于汉族戏曲。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著称,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初被称为黄梅调或采茶戏,如今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及湖北省黄梅县等地。黄梅戏的语音体系植根于安庆地区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中的江淮官话。
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地方小戏逐渐成熟并走向全国的过程。在清代初期,黄梅县的采茶调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全国乃至世界华人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