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工艺是金属热处理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加热和缓慢冷却的方式,改善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下是常见的退火工艺:
完全退火
将材料加热至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
目的是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缺陷,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能力。
球化退火
将材料加热至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
目的是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使碳化物球状化,改善切削加工性。
等温退火
将材料加热至高于Ac3(或Ac1)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快速冷却到珠光体温度区间的某一温度并等温保持。
目的是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组织,适用于过冷奥氏体比较稳定的合金钢。
再结晶退火
将冷形变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结晶成均匀的等轴晶粒。
目的是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恢复金属或合金的塑性和形变能力。
去应力退火
将材料加热至较低温度(约650°C),保温一段时间以去除由于塑性变形加工、锻造、焊接等造成的残余应力。
不完全退火
将材料加热至Ac1~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
扩散退火
通过加热使材料内部的碳化物或其他相扩散,以达到均匀组织的目的。
石墨退火
特殊工艺,用于促进石墨的形成,通常用于灰铸铁等含石墨的铸铁材料。
这些退火工艺各有不同的目的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退火方法对于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