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或“ gudum”,意为“水井”。在元代,蒙古人建立大都(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的读音为“火疃”,后来逐渐读成了“胡同”。
由于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胡同不仅是元朝的产物,也反映了北京丰富的历史面貌。在元代,胡同的间隔都比较宽,间隔之间还能建小院子,小院子之间也要留出小胡同作为出入通道。这种布局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出现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形成了独特的北京胡同格局。
综上所述,胡同之所以被称为“胡同”,是因为它源于蒙古语,最早指的是水井,后来成为居民聚居区和街道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