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是一位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法律公证人。伏尔泰在耶稣会学校接受中学教育,后来与贵族子弟交游,并因写诗讽刺权贵而两次入狱。
伏尔泰在1726年至1729年间避居英国,期间他深入研究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并发表了《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宣扬英国革命后的成就,同时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回国后,他因作品《哲学书简》被查禁而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在此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并在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伏尔泰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是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宽容态度,并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他的主要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时代》(1751)和《风俗论》(1756)。他的文学观点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余风,主要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有所建树,创作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他的哲理小说以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和作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和“欧洲的良心”。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