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职责
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相关部门分解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
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
定期进行考核。
成立安全管理部门,任命安全员,并确保其持证上岗和定期复审。
成立安委会,定期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制度化管理
识别、获取、评审、更新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建立文档管理,包括记录管理、评估和修订。
教育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
开展新员工、特种作业人员、外来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投入使用前的岗位员工培训,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现场管理
设备设施管理,包括设备设施建设、验收、运行、检维修、检测检验、拆除和报废。
作业安全管理,包括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作业行为、岗位达标和相关方管理。
职业健康管理,包括基本要求、职业病危害告知、项目申报、检测与评价、警示标志等。
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控制和变更管理。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管理。
隐患排查治理,包括隐患排查、治理、验收与评估、信息记录、通报和报送。
预测预警。
应急管理
应急准备,包括应急救援组织、应急预案、应急设施、装备、物资、应急演练和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处置和应急评估。
事故管理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事故管理。
持续改进
绩效评定。
持续改进。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要素如安全管理体制、安全技术控制、安全检查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框架,旨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方案,并持续改进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