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色谱(RPC)是一种 利用非极性的反相介质为固定相,极性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为流动相的色谱法。它根据溶质的极性(疏水性)差别进行溶质分离与纯化。在RPC中,溶质通过疏水性相互作用分配于固定相表面,而固定相表面完全被非极性基团所覆盖,表现出强烈的疏水性。因此,需要用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等)或其水溶液进行溶质的洗脱分离。溶质在反相介质上的分配系数取决于其疏水性,疏水性越大,分配系数越大。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组成,可以调整溶质的分配系数,从而实现对不同溶质的有效分离。
RPC主要应用于相对分子质量低于5000,特别是1000以下的非极性小分子物质的分析和纯化,同时也可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和纯化。然而,由于反相介质表面为强烈疏水性,并且流动相为低极性的有机溶剂,生物活性大分子在RPC分离过程中容易变性失活,所以在以回收生物活性蛋白质为目的时,应注意选用适宜的反相介质。
常见的反相介质包括以硅胶为载体,通过表面键合非极性分子层制备的填料,其中键合有C18、C8、C2的球形多孔填料最为常见,用途最广。在生物大分子分离中,多采用离子强度较低的酸性水溶液,并添加一定量乙腈、异丙醇或甲醇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