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一种现象,属于预算外收入,也被称为第二财政。这种财政模式通常与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和经济市场化背景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征收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房地产税和建筑税)以及非税收入(如土地出让金)来增加财政支出能力。土地财政的形成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有关,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因此更加依赖土地出让等土地相关收入来弥补财政缺口。
土地财政的存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方面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源,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被批评为资源资金的浪费,并可能导致房价高涨,加剧社会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