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发生在个体经历了连续的失败或感到自己无法控制事件的结果之后。这种状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实验首次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的核心特征包括:
无能为力的感觉:
个体开始相信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即使在有机会做出改变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消极的认知:
个体可能会形成一种信念,即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结果都不会改变。
行为的改变:
由于这种无助感,个体可能会放弃尝试或表现出被动的行为,即使面对本可以控制的情境。
习得性无助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初始的挫折:
个体遭遇一系列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
无力感的产生:
个体逐渐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这些事件的结果。
行为的调整:
最终,个体可能会放弃尝试,即使有机会改变现状。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行为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例如减少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努力程度和成功率。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以解释和应对各种由挫折和失败导致的无助感。
建议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可以通过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寻求支持、学习新技能等方式,重新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