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岑参并称“高岑”,并且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诗风雄浑悲壮,多描写边塞生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高适的生平经历丰富,早年家境贫寒,但热爱交游,有游侠之风,立志建功立业。他曾在长安求官不果,后游历各地,包括蓟门、卢龙等地,寻求进身机会。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投身军旅,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包括淮南节度使、蜀州刺史等,最终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七言歌行最为著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一些代表作包括《燕歌行》、《别董大二首》等,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高适于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65岁,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