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别是指 课程的基本分类,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是课程类别的几种主要分类方式及其具体解释:
按照课程内容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照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课程计划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课程。
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或呈现方式
显课程:明确地存在于课程计划中的课程。
潜课程:存在于课程计划之外,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教育因素。
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通识教育课:面向所有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旨在提供广泛的知识基础。
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学科领域的共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专业必修课:特定专业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选择学习的课程。
任意选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通常没有学分要求。
实践教学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的课程。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使之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例如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这些分类方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实际上,一门课程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类别。例如,一门数学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通识教育课或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的性质、目的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