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和犯罪学理论,它认为环境中的小问题如果不被及时修复,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和恶化现象。这个理论由心理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Q.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通过他们的著作《The Atlantic Monthly》在1982年3月发表的文章《Broken Windows》中得以普及。
破窗效应的核心观点是,环境对人的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破损或不整洁的迹象,比如一扇破窗户或墙上的涂鸦没有被清理,人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地方无人管理,从而诱导他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地进行破坏。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物理环境,也可以应用到社会行为和心理层面。
破窗效应的启发在于,通过及时修复环境中的小问题,可以防止问题的扩大化,并维护社区的秩序和安全。这一理论在犯罪预防和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通过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和秩序来降低犯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