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在 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一心理现象由心理学家A·卢钦斯(A. Lushins)于1957年首次提出,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
近因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记忆效果:
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这是因为近期记忆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得更加清晰,而早期记忆的信息逐渐淡化.
印象形成: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例如,在介绍一个人时,先讲他的优点,再讲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评价。例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
决策偏差:
近因效应可能导致决策信息失真,因为人们往往更看重新近获得的信息,而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
实验验证:
通过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发现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
建议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了解近因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信息,避免因忽视最近获得的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在需要客观评价他人或事物时,可以尝试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顾,以减少近因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