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地基沉降、土壤压缩等)引起的垂直位移。以下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沉降观测步骤
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设 基准点应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且稳定,最少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工作基点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
沉降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等。
观测点间距一般为10~20米,确保均匀分布。
水准控制网设立与观测周期
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环境条件建立水准控制网。
确定合理的观测周期,高层建筑物周围至少布置3个水准点。
沉降观测
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进行观测。
观测时确保环境条件一致,避免阳光直射,读数时成像清晰稳定。
成果整理
对观测数据进行严格的校核和整理,计算沉降值、沉降速率等参数。
绘制沉降曲线,分析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和稳定性。
注意事项
仪器选择: 使用受环境和温差影响小的高精度测量工具,如铟钢条码尺或高精准铝合金水准尺。 观测时间
观测点稳定性:确保观测点、设施和人员稳定,环境条件一致。
步步有校核:前后视距小于等于30米,高差容差小于等于1米。
固定观测路线: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转点处做好标记。
埋设要求:观测点埋设深度不小于12厘米,外端有90度弯钩以便于测量。
框架结构观测: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两层观测一次,施工完毕后还要再观测一次。
数据异常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沉降异常的原因,并及时报告。
应急措施:当建筑物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并采取应急措施。
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确保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